当然,佛教徒与世间人修行的忍辱有其差别,世间人修的一般是强忍,这种忍辱有几个问题:第一,忍辱者当下虽然忍受了侮辱,但心里已经受到了伤害,而且积累了怨恨。
很明显,这个万物一体的思想,若要指向亲民的话,当然它最直接关联到的就是恻隐之心。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
明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1521—1527),王阳明居住在越城生活讲学,在这六年中,没有任官的行政事务,没有平定叛乱的戎马征战,是阳明一生中最为难得的一段从容学问的时期,他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天下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本心都是和圣人一样的,后来因为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那么这个思想跟致良知,发生怎么样的关联?当然首先是对良知本身的解释和影响,那么对致良知的实践,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说在万物一体思想提出以后,这个万物一体成为他晚年良知说的一个内容,如他说本心、良知是万物一体,这成为良知说的一个转换。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5、王阳明晚年万物一体思想的意义 阳明在居越以前,我们看他的思想,还是以《大学》的格致诚正功夫框架,一方面突出了心意知物的哲学解释,另一方面他的功夫指向,归结为内圣一路。
但是如果仅就49岁到50岁这个时候阳明先生所讲的致良知来看,应该还不是他最后讲的那个致良知体系的全部。在这一点上,他的几个弟子,包括再传弟子,都没有完全传承他的万物一体思想,第二代阳明学的一些人,还是主要追求那种最高的宇宙体验境界。首先,佛教认为因果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当它泛滥起来的时候,比洪水猛兽还厉害,这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学历有多高,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次,佛教认为在因果过程中,事物的能量是守恒的。言下之意是,只要这个活动所产生的力还没显现为相应的果,它就会永远地继续下去,而且它转化为果之后并未消亡,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延续下去,故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但它们又有巨大的不同,佛教的因果观是通过修习禅定获得智慧时,刹那间对宇宙人产生整体领悟的结果,具体说是释迦牟尼佛经过长期的定慧(禅定与智慧)修行,对宇宙人生真相豁然开朗后才说出了这句偈语,如同黑暗忽得一盏明灯照破,眼前一片光明。
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依佛教的因果观说,人甚至一次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你踏进的河流永远不是你脑袋里想踏进的那条河流,或者说你总是踏进脑袋中想象的那条河流,而现实中的河流则是永远抓不住的。前面分析过,若果我们起了贪心,我们的心当下就沉重了,起嗔心也一样,只有没有这两种负面情绪的心才是宁静的,只有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快乐。
至于下意识的错误语言与行为,则不是凡夫所能控制的。佛教与是日常经验、科学的因果观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它们都是基于直觉、经验观察得到的因果理论。佛教说因果报应有很多的方式和差异,时间上的差异有现报、生报、后报之别。在这样一个因果网络和时间河流中,我们不要对任何一个东西起贪念,也不要对任何一个东西起嗔心。
这并不是我在贬低其他大学的学子,而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中这种人文教育还普遍缺失,至少不够深入。诚然,这法律层面的制裁也是报应,但却是最浅显的报应,佛教说的报应还有两个更深层的层面:一是道德层面,二是内心层面。在因果报应问题上,佛教认为总的原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要重点讲一下这部分。
翻转到哪里去呢?由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础翻转到非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也就是打破了我认识世界、世界被我认识这种观念,体知到世界上根本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只存在自己见自己的本性,见世界的本性也就是见自己的本性。这可从两个层面分析,从事实上讲,一个生命失去了,又搭上另一个生命,那家里剩下来的那个人怎么办?岂不是更加痛苦,更加孤独无依?我记得有次到寺院里拜访佛源老和尚,听他开示说:高兴也这么过,伤心也这么过,为什么一定要伤心呢?佛教说这是愚蠢的,故反对人们这么做。
如果能观到这三者皆空,一开始就不会执着于对方的美色,因而也就不会生起贪恋对方美色之心,更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了。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因果观 佛学 。
就像一匹没驯服的野马,就算让它在康庄大道上跑都不容易,如果想让这匹野马为我们服务,比如说载人运货,那就更难了。我认为这句话是对这个世界真相的如实反映,为了强调它如实地反映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说它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事实。从佛教搜提倡的真理看,佛教所谓解脱与自在,不是六亲不认,不是不知痛痒,而是通过观察因果的事实与性质(空性),从种种虚妄不实的幻觉和不健康的情感中超越出来,再也不会为人间的任何喜怒哀乐所束缚的境界。基于这个本质的区别,佛教在讲因果问题的时候,不是截取大千世界中两个有亲密关系的甲和乙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自己再增加一些其它的因果要素来研究这种关系。如果我是马伊俐,最起码的做法是什么呢?更好的做法又是什么呢?最起码就是马伊俐现在的做法,选择原谅文章,并且这种原谅是无条件的,这个就比较难了。我想先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
这样,犯错的人不仅能从严重的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还能够在内心深处断除同类的贪念,不会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是更深层的提升。更深的层面是当事人内心因造业带来的种种煎熬。
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它的特色在于哪里呢?这只要将其因果观与刚才所提的几种因果理论作比较就知道了。
比如说这个黑板擦不在我们这个教室里了,这个世界也就不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了,因为没有黑板擦的因果。佛教为什么将其因果观的要害落到这一点上呢?因为它要使每一个人将这种因果观落实到修行中去:既然我们每个人在空间、时间上谁也离不开谁,我们都有密切关系,那就要慎重对待这种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人的行为,根本上源自意志的动力,这种动力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调顺,是很难在健康道路上前进的。能量守恒是物理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但我们不要以为只有物理学家才知道这个真理,其实佛陀早就说出了这个真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观因果本空还蕴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正是因为没有观察到我伤害的人、我做的事乃至我都空不可得,起了贪念对方美色之心,才做出了这样的事。该么办呢?我觉得文章现在已做到的程度也是值得赞叹的。
如果我是文章的老师,我会怎么做呢?首先告诉他,要坦然地承受因果,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因为天地之间是不能逃避的。这样,我们写文章骂别人时就要很小心,就要反问一句:我有没有造这个业?能想到这点,我们就不会那么轻狂、那么肆无忌惮地指责别人的过错,不会批评时眼里只有别人,表扬时眼里只有自己。
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法见到世界的真相,因为人在情绪化的状态下所看到的东西是一种幻觉。譬如有些人不理解贪官怎么还那么高寿,佛教说这是由于他他过去曾较好地持守了不杀生的戒律,这是他今生得长寿的因。
由此可知,文章犯那样的过错是很正常的,而社会媒体大肆炒作、渲染这件事情,我认为是现代人的悲哀。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对银行或别人的钱起了贪念,当这个贪念在心里逐渐累积,其力量强大到不贪都不行的程度,这时就算机缘不成熟也会制造条件去满足这个贪念。
最近中国大陆有两件非常热闹的新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件事吗?对了,一是3月8日马来西亚航班失联事件,二是大陆演员文章婚外情事件。按佛教的因果观,并不是说只有工业革命、工厂才是臭氧洞越来越大、人类生活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造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什么当我们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笑料来消费时正是我们轻狂之时呢?因为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沉重,不知道调伏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我们把别人的生命看得太轻太轻,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沉重,所以说只有轻狂的人才会借别人所犯的过错来取笑别人。佛家认为人犯错的根本原因在心,心起了念才表现相应的语言和行为,如果我们的心不起念,是不会表现在言行上的。
佛教把任何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都放到大千世界这个无限世界中去观察,同时也把两个事物的因果放到无始无终的时间河流里去观察,所以其基本内容是:大千世界在空间上是一个环环相扣又同时相依的无限因果网络,在时间上是一个刹那生灭又不断相续的无限时间河流。如果贪,我们就不能平等对待贪爱对象之外的人和事。
还有第三个层面,我们不仅本人不犯任何过错,还要帮助其他有缘人提升自己,这就是所谓的菩萨道。比如说一个大家庭有五六个孩子,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哲学,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热闹,西方说这是天赋差异,佛教说这是他前世积攒的因不一样所带来的不同果报。
我觉得这篇文章挺好,所以转发了,还加了三句按语:当我们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笑料来消费的时候,正是我们轻狂之时,也是我们的丑恶嘴脸暴露之时。举例说,如果一个人杀了人,他很快被公安机关逮住,这就是现报。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